第十九章(1/2)

耶律朔古自然不知道,组建这十万新军是何等不易,单就火器等装备而言,已经耗尽了明械坊的所有库存,虽然百里无忌双下令新建了几个大型军械坊,但十万大军一旦开战,生产也就与消耗持平了,若再要组建这样十万大军,恐怕要倾尽明国全部国力了。

百里无忌不想再组建新军,他心中认为,就这十万新军,足以扫平天下。

耶律朔古被百里无忌密令送往太原,同时令杨业部安排耶律朔古的一万多辽军进行一次“假突围”,以造成耶律朔古并未被俘的假象。

耶律朔古借此向西进入吐蕃领土,转而北上,经阻卜国土,踏上了返回上京之路。

……。

百里无忌明显没有预料到,自己安排的明报“采访”,竟能带来如此大的哄动效应。

一时间,不仅两座学府的学子为之沸腾,连明国各州各县的街头巷尾,也在传颂着蒋延嗣的话语,俨然成了边镐第二。

所有人都热血澎湃,只看到了蒋延嗣从一阶生员直升到正四品将军的光鲜,却无人去留意那光鲜下有多少人的性命和鲜血。

一将功成万骨枯……。

百里无忌不想往热血澎湃的民众头上泼冷水,他需要明国的沸腾,这比全国动员进入战争状态更直接更有效,还不会太伤及国力。百姓自愿总比朝廷强制来得有效。

百里无忌感叹,皇帝在面临战争时。有时所能做的远不如一个领兵将军来得实在。

至少不用为着战争物资、后勤补给、动员民众伤透脑筋,而在与辽国这个庞然大物的硬碰硬较量中。百里无忌感到背后的凉意。这是一场关乎汉民族生死存亡的较量。

而这其中,周国柴荣更是心力交瘁。

持续一年的战争令周国朝廷捉襟见肘,入不敷出。

二十多万大军的参战,超过八万周军将士阵亡,这其中的物资军械消耗和对将士抚恤、赏赐的发放,哪一样不要钱。

国库确实没钱了,现在朝臣已经暂时停止发放俸禄,柴荣还是感念郭威在世时的积累。如果没有郭威三年的积累,这一仗周国也坚持不下去。

而如果没有明国在背后的大力支持,柴荣肯定是坚持不下去了。

也就是这一年的坚持,周军将辽军的攻势顶住了,将战线从北到南,稳定在了银、宁、凤翔府一线,虽说丢失了十余州。但能顶住辽军如此规模的进攻,柴荣还是觉得满意的,这使他完全有资本在朝堂上施展自己的谋略。

但国力贫弱,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,柴荣已经无法厚颜再向百里无忌开口要支援了,这一年。周国从明国处得到的粮草、军械物资使周国拖欠了明国三千万两白银。

本来柴荣还可以凭借周国单方作战的借口向百里无忌索要援助,但如今明国在胜州附近为支援周国府州打了这一场仗,已经让柴荣彻底失去开口的勇气。

明国此战动用三个军,七万多人,击溃辽军六万之众。战功不可谓不显赫。但损失也不可谓不惨重,第四军几乎全军覆没。

这一战令柴荣失去了赖以自豪的资本。甚至将周国一年来顶住辽军的功勋抵消的干干净净。

也使得周国朝堂之中,盛传的明国让周国做挡箭牌,而明国自己躲在后面的谣言一扫而空。

柴荣很无奈,这日子还得过下去,这场仗也得打下去,但周国确实已经精疲力竭。

在这困难的时刻,周国左谏议大夫,知开封府事王朴给柴荣上了一道奏章,他出了一个立竿见影的搂钱办法,“灭佛”。

柴荣仔细阅读之后,特召王朴细细解读。

“朕经常思考达到大治的方略,没有得到其中的要领,睡觉吃饭都不能忘记。然如今契丹大军来犯,根本不容朕有大治的时间,国库又
本章未完,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......... 请记住【代周】最新更新章节〖第十九章〗地址https://wap.275b.com/0_911/404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