诸葛亮的七宗罪(3/4)
虽然水淹曹操七军,威镇华夏,但最终却导致荆州失守,自身也为孙权所杀。整个襄樊之战,首尾长达半年之久。最后当关羽全军覆没之际,蜀军援兵也还是迟迟不至。襄樊之战,前后半年之久,蜀汉为何不派一兵一卒?令人感到困惑。早年,国学大师章太炎曾提出独特见解,他认为,关羽镇守荆州,手握重兵,骄狂不可一世,不但易代(刘备死后)之后将难以对付,即使刘备健在之时,诸葛亮也很难越过关羽这道屏障而摄取更大的权力。故诸葛亮宁可丢失荆州,也要假吴人之手除掉骄横跋扈、目空一切的关羽。章太炎的这个观点虽然只是大胆的猜测。但却相当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。关羽一死,诸葛亮从此扫除了他攫取权力道路上的最大障碍,终于成为蜀国权倾朝野的一代开国丞相。
还有他鼓动刘备杀掉武艺与智力都不差的义子刘封,好让傻哩吧叽、容易控制的弱智昏庸阿斗刘禅上台接班。这也是乏善可陈的。
不仅如此,在临死之前,诸葛亮还要在毫无根据之下,留下杀死魏延的遗嘱,让素与魏延不和、为人狭隘、睚眦必报的真正小人杨仪逼杀魏延。用心之狠毒,由此可见一斑。
第六宗罪:忘恩负义,乘人之危,暗下杀手,逼死于他有知遇之恩的蜀国皇帝刘备。
“公元223年,蜀汉昭烈帝刘备连连遭遇了一系列重大挫折,东部咽喉重镇荆州在曹魏和东吴的夹击下被夺取,随即情同手足的心腹大将关羽、张飞接连身亡,他亲自带军出征却在夷陵之战中大败而归,最后终于在白帝城病故。”(摘抄自汗青写的《诸葛亮不过是个野心小人》)这里我有一个疑问:为什么诸葛亮不跟着刘备伐吴呢?
刘备病危之时,召远在成都的丞相诸葛亮和尚书令李严托孤,命二人辅佐其子刘禅。“我们知道,蜀汉政权的根基主要是由三个势力集团组成:占主导地位的刘备嫡系荆楚集团,前益州刺史刘璋时期的东州集团,本地人为主的益州集团。战略要地荆州的丢失,关、张败亡以及夷陵之战,这一系列的事件使得荆楚集团遭到了重大创伤。而在这个时候刘备又一病不起,当然会想到自己身没以后,这三者之间的矛盾和蜀汉政权的巩固问题,同时我们也有理由相信他对诸葛亮并不是完全信任和没有顾虑的。”(摘抄自汗青写的《诸葛亮不过是个野心小人》)“君才十倍曹丕,必能安国,终定大事。若嗣子可辅,辅之;如其不才,君可自取”,“刘备既然以这样的方式将这话明白地说了出来,与其说是信任与托孤,不如说是一种先发制人的威胁策略,亦或者是无奈之下欲擒故纵的一种权谋。”(摘抄自汗青写的《诸葛亮不过是个野心小人》)
李严,在刘备攻取成都之前的“刘璋时期,就是东州集团中的佼佼者。自刘备入主成都以后,他在任上又屡次以少数兵力平定大规模的叛乱,充分表现了他在军事上和政治上的出色才干。相比较而言,诸葛亮此前在政治和外交上展示了他的出众能力,但在军事上并没有什么建树的机会,因此刘备很明智地做出了这样的决定:‘严与诸葛亮并受遗诏辅少主;以严为中都护,统内外军事’,(摘抄自汗青写的《诸葛亮不过是个野心小人》)”“由诸葛亮照行丞相事,而李严则主掌内外军事,这样的分配正好能让二人互相制衡,以免有一方坐大”(摘抄自汗青写的《诸葛亮不过是个野心小人》),而对后主阿斗的权位形成过分的威胁。但“诸葛亮的性格和一贯的志向,使他并不愿意看见李严与他分享权利,甚至连李严进入政治权利中心机构所在的成都他都极端地不愿意。”(摘抄自汗青写的《诸葛亮不过是个野心小人》)
“李严还是‘统内外军事’这样一个相当三军司令的人物,这么一个‘统内外军事’、各方面都与诸葛亮并列的托孤重臣,于建兴四年春,诸葛亮找了个借口,让李严去了面对东吴的二线城市江州,依然没能进入政治权利中心的首都成都。远离统治阶层的各个官僚集团,其政治影响力就一定会越来越小,最后逐渐被人遗忘。他们两个照后世的称谓,乃是“顾命大臣”,因此从官位和政治地位以及权利分配上讲,都应该是基本并列的。但事实上自从诸葛亮扶刘备灵柩回成都之日起,李严就已经被撇在了一边。“(摘抄自汗青写的《诸葛亮不过是个野心小人》)
我还有好多疑问:刘备为什么回不了成都呢?是因为诸葛亮借镇守成都之机,以重兵对刘备暗地里施压,相要挟吗?夷陵之战过后不久,又病又恼的刘备为什么那么快就一命呜呼了呢?“在拥有刘巴、秦宓、谯周、许靖等多名出色的文、史学人才情况下,作为自承汉朝正统的蜀汉朝廷却依然‘国不置史’”(摘抄自汗青写的《诸葛亮不过是个野心小人》)。是不是诸葛亮做了什么见不得光的事,才故意这样要“国不置史”?其目的何在呢?不能不叫人生疑。
第七宗罪:疯狂北伐,劳民伤财。
“诸葛亮发动北伐,固然有蜀汉政权在战略上的需要,但在面对着李严这样一个在军事上有很强能力、二名托孤重臣之一的政治对手,以及朝中另一批对他并不心悦诚服的政治势力时,还有着其个人在政治上的强烈需要
本章未完,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.........